新生兒的本能反應
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傅仁煇表示,寶寶一出生就會有一些固定的反射動作,像是哭泣、抓握、尋乳、打噴嚏、輕微的咳嗽……等,不過有些反射動作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。舉例說明,剛出生的寶寶,媽咪拉他的手時,寶寶的頭會朝向拉他的方向轉過去,而當媽咪放開手時,寶寶會縮回來原來的姿勢,但是這些反射動作會在寶寶幾週或幾個月大時消失不見,這是因為寶寶活動量變大後,就不需要這些本能的保護性動作了。
 
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補充說明,當小寶寶鼻子癢或有異物時,就會自己打噴嚏來緩解不適;而當媽咪把寶寶放在胸前時,寶寶也會展現本能的尋乳反射,並自己吸吮與吞嚥奶水,不僅如此,寶寶還會運用他們的爬行反射在媽咪的胸前上下、左右的挪動,以求正確找到乳房的位置;另外,當媽咪把寶寶放在游泳圈上,不需要教他,他就會踢動雙腳打水,這些都是小寶貝與生俱來的能力喔!
 
★母嬰同室~建立關係的好媒介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護理督導長黃鶯滿表示,讓媽咪與寶寶母嬰同室,就是最容易建立親子關係的方式,藉由密集的相處,媽咪很容易在2、3天內瞭解自己寶寶的哭聲、肢體動作所要表達的含意;而住嬰兒室的寶寶,建立關係的對象是「護理人員」,因此在媽咪出院後,往往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觀察寶寶的需求。所以如果狀況許可,很鼓勵媽咪選擇母嬰同室,來拉近親子間的距離。
 
了解寶寶的各種暗示
新生兒會透過啼哭、笑容、眼神、發出聲音、肢體動作來傳遞訊息,這些表情與動作究竟代表什麼意思?接下來就要為媽咪們解開寶寶的肢體語言密碼囉!
 
‧Baby的「哭」
對小寶寶而言,「哭」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,但是各種哭聲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。黃鶯滿督導長說明,透過哭的動作,可使胸腔擴大、加速寶寶的發育,故適當的啼哭是很重要的。
 
一般來說,寶寶的啼哭可分為生理需求、心理反應及病理狀況三大類,生理需求像是:餓了、尿布濕、想睡覺,或是感覺溫度太冷、太熱……等,這也是寶寶最常哭鬧的原因。心理反應則包括:無聊想撒嬌、恐懼害怕……等;病理狀況例如:發燒、腸絞痛、中耳炎、皮膚疾病……等。
 
媽咪,我好冷/熱!
寶寶感覺冷時,除了動作變少外,也會出現小小的哭聲。媽咪可摸摸寶寶的手腳,檢查是否冰冷,並為寶寶加件衣物,一般而言,評估寶寶的衣著,通常是依據大人的衣物再加一件,是寶寶覺得最舒適的狀態;相反地,寶寶如果太熱時,頭髮、脖子、皮膚皺折處都可能會出汗,且哭聲較為宏亮,此時應替寶寶換件舒爽的衣物。
 
媽咪,我餓了!
黃資裡執行長解釋,寶寶如果是因為肚子餓而啼哭,常會出現動動嘴巴,接著轉一轉頭試圖找尋媽咪,然後先吸吮拳頭安撫自己,這時如果媽咪還是沒過來,他就會啼哭,以吸引照顧者注意。當媽咪抱起寶寶準備餵奶時,寶寶會立即吸吮住乳頭,則表示寶寶是真的餓了。
 
媽咪,我尿尿/便便了!
寶寶突然哭鬧,可是剛剛才餵過奶,此種狀況很有可能是尿布濕了,媽咪應檢查寶寶的尿布是否需要更換。提醒媽咪,最好每2個小時就打開尿布讓小屁屁透透氣,以預防尿布疹的產生,且每3~4小時為寶寶更換尿布,以避免細菌滋生。
 
媽咪,我想睡了!
有些寶寶在睡前會先哭鬧一陣子,這時寶寶可能會不斷揉鼻子和眼睛、打哈欠,或是對於玩樂顯得興趣缺缺。寶寶想睡時,媽咪可先拍拍他的背,以安撫他的情緒,保持環境安靜後,再把他抱到床上準備就寢。
 
媽咪,我在撒嬌!
滿足了寶寶的生理需求,也確定沒有病理原因,寶寶為什麼還是哭個不停?黃鶯滿督導長說,碰到這類狀況,很有可能寶寶只是想要人陪在身邊,藉由啼哭的方式來吸引他人注意。遇到此情形,媽咪可試著和寶寶說說話,或是拿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。另外,媽咪也可以帶他出去走走,讓他接觸新鮮事物,以滿足他的好奇心。
 
寶寶是很聰明的,面對不同人,他們可能會發出不同哭聲。黃資裡執行長說,透過經驗的學習,寶寶會知道,只要一哭奶奶就會過來抱他,或是因為喜歡爸比,聽到爸比講話的聲音,就會故意啼哭,喚起爸比的注意力。
 
媽咪,我痛痛!
寶寶哭鬧的原因,也有可能是病理因素,這時寶寶因為身體不適,哭的狀況會更為激烈,媽咪可透過觀察得知寶寶的哭聲是否異於平常。傅仁煇醫師說明,任何疾病的初期,寶寶皆會以哭的方式表現,除非寶寶病得很嚴重,連哭的力氣都沒有,這時寶寶可能就會陷入嗜睡,甚而出現昏迷的狀況。
 
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,容易出現腸絞痛,且多發生在傍晚的時間,到了半夜甚至會出現尖銳的哭聲,而當寶寶哭得越用力,就會吸入越多空氣,讓症狀更為嚴重,這時媽咪應環抱住寶寶,讓他做出曲膝的動作,並輔以熱敷按摩或塗抹薄荷油以放鬆其肌肉、緩解疼痛。而腸套疊則好發於6個月以上、三歲以下的嬰幼兒,且寶寶可能每1、2個小時就會哭一次,另外還會伴隨嘔吐、便便有血絲的症狀。
 
另外,黃資裡執行長提到,有些正在哭鬧的寶寶,被抱起後會一直想磨蹭媽咪,且皮膚出現脫屑的狀況,這很可能是有脂漏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,必須帶寶寶到小兒科或皮膚科就診;另外,如果寶寶邊哭邊抓耳朵,則懷疑是中耳炎引起的耳朵疼痛,此時也應帶他盡快到小兒科檢查。
 
★何時須送醫?
如果排除各項因素,經過安撫之後寶寶仍哭鬧不停,且已影響其進食、活動力時,最好帶寶寶到小兒科就診,以釐清病因。以新生兒來說,病理上的腹脹、疝氣、發燒……等,都是很常發生的狀況,如果寶寶有尖叫性的哭法,表示他極度不舒服,必須多加注意。另外,當寶寶出現間斷性的哭鬧,則可能與特殊疾病有關,如:腸套疊、腸絞痛……等。
 
★哭了要馬上抱嗎?
家長應瞭解寶寶哭鬧的原因,並做適當的處理。一歲以前是信任感發展的關鍵時期,若寶寶有生理上的需求但卻被置之不理,可能會影響到他未來對人的信任感。黃鶯滿督導長說明,如果確認寶寶沒有生理上的問題卻仍在哭鬧,不妨就讓他哭一下,不要讓寶寶養成一哭就要人抱的習慣,否則寶寶可能會為了只是想吸引媽咪的注意而隨意哭鬧喔!
 
媽咪,我怕怕!
當寶寶感到不安或是懼怕時,也會用哭來表達感受。如果寶寶是被突如其來的聲響嚇到,媽咪可抱起寶寶,拍拍他的背,並和他說說話,讓他知道媽咪會保護他,或者想辦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。
 
★親愛的,你怎麼哭不停?
排除生理需求、心理因素及病理狀況,寶寶仍然哭不停?傅仁煇醫師表示,這時家長就要注意是否犯了以下四種錯誤,可別一味責怪寶寶是個磨娘精喔!
 
1.不適應奶粉:這種狀況媽咪可能很難察覺,需要專業醫師判斷。
2.環境太吵雜:寶寶所處的環境如果有很多噪音,會讓他覺得不舒服,而經常產生哭鬧反應。
3.照顧者情緒不穩:假使照顧者的脾氣暴躁或對寶寶感到不耐煩,寶寶是可以感受到這種情緒的,也可能會因此常常哭鬧。
4.寶寶過於疲憊:若是家中訪客太多,寶寶無法得到適度的休息,也會造成寶寶哭鬧不停。
 
‧Baby的「笑」
寶寶3個月大之後的笑,才是有意義的社會性微笑,意即當媽咪逗弄寶寶或和他說話時,寶寶會露出微笑來回應。傅仁煇醫師說明,2、3個月大的小寶寶,視力僅有50、60公分左右,因此寶寶可能是藉由聲音、感覺來分辨周遭的人,當出現他熟悉的音樂、腳步聲、講話聲時,他可能會展現出高興的神情,不見得是因為看到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感到開心,所以寶寶一開始是透過聽覺及觸覺來認識這個世界的。
 
黃資裡執行長補充,寶寶在剛睡醒,有點餓又不太餓的時候,也會展露愉悅的笑容,媽咪可把握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,捕捉寶寶可愛的表情。
 
‧Baby的「牙牙發聲」
寶寶滿月之後,才會真的發出聲音,但是這些聲音,皆為本能反應。一般而言,寶寶在餓了或是感到開心時,比較容易發出聲音,不過單從聲音上很難去判斷其意義。寶寶高興時,可能會發出「ㄋㄚㄋㄚ」、「ㄉㄚㄉㄚ」的聲音;肚子餓則可能發出「ㄇㄇ」的吸吮聲音。寶寶的聲音並非共通性的表現,媽咪還是要常與小寶貝接觸與互動,才會知道某些聲音代表什麼樣的含意。
 
‧Baby的「肢體語言」
當我生氣時……
當寶寶生氣時,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大哭大鬧,也可能出現蹬腳的動作,不過這種狀況經由安撫之後,多半就會改善。
 
當我受到驚嚇時……
寶寶被嚇到的時候,一開始身體也會變得僵硬,但在聲響過後,他馬上會緩和下來,除非聲響是持續性的,寶寶才會一直維持緊繃狀態。但是如果寶寶太容易受到驚嚇,也要考慮是否有其他的問題。舉例來說,像罹患腦膜炎的小孩子,任何的振動都可能會導致他不舒服,所以會常常出現驚嚇反射,這時家長就要趕快帶寶寶到醫院檢查了。
 
相反地,若寶寶沒有受到任何驚嚇,卻仍處在很緊繃的狀態,也是異常的表現,會考慮是否有癲癇或抽筋的問題。這時寶寶可能會出現很規律的動作(如:寶寶身體放鬆後,每兩分鐘腳又會伸直,抑或寶寶很規律地出現點頭的動作),或是很僵硬的肢體表現,家長可得多加留意。
 
當我興奮時……
黃鶯滿督導長說,寶寶感到很開心時,會以笑、張開嘴巴或是發出聲音來表現。此時寶寶可能會出現很多肢體動作,像是雙腳伸直又縮起來,媽咪會感受到寶寶並非焦慮不安而是變得活力充沛。
 
當我緊張/害怕時……
此時寶寶的身體會顯得僵直,但經由熟悉照顧者的安撫之後,寶寶的情緒多半就會緩和下來,提醒家長,在安撫寶寶的過程中,語氣及動作都要很溫柔,否則寶寶可能會更加緊張或是哭鬧的更厲害。此外,傅仁煇醫師表示,若寶寶經過安撫後,仍顯得四肢僵硬,就要懷疑是病理性的問題。
 
★媽咪小叮嚀
每對父母都是照顧自己孩子的專家,鼓勵爸比媽咪們,多花點時間去觀察寶寶的行為舉止,建立起一套專屬的親子相處模式。有時家長會懷疑,3、4個月大的寶寶,為何會出現皺眉的表情呢?其實這很有可能是他在模仿照顧者喔!爸比媽咪不妨反過來想想,自己是否常在無意間做出了皺眉的動作呢?寶寶的學習、模仿能力是很強的,父母們在與寶寶互動的過程,必須特別注意是否「教」了他什麼東西,可別輕忽其重要性了。
(資料來源:MamiHome媽咪窩 提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ry40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